南區榮光眷影的培訓一共完成了十六部影片
這十六部影片遍及嘉義、台南、高雄三個區域
不論是第一次學習影像或是已經有基礎影像技術的學員
這次的成果將呈現他們所看見的、觀察到的、生命中的外省族群與眷村的影像作品
這十六部片分別分佈在
嘉義區七部片
台南區三部
高雄區六部片
嘉義區影片資訊
片名:九十三師永遠的戰士(35mins)
說明父親當初為了保衛國家出來與日本人作戰時的辛勞。紀錄父親晚年平日的生活點滴,也紀錄了八年抗戰時期的困苦環境,說明戰爭時期的種種現實環境。
而在老年台灣眷村改建的時期,透漏出眷村第一代與第二代對搬離老舊眷村的不捨。在眷村搬遷冗長過程中,老兵自己仍要獨自對抗執政當局的利誘、威脅、恐嚇,只是為了一間合法應得的房子。
工作團隊:朱澄和
作者為主角朱朗秋先生之三女三男孩子中最年幼的三子,其感念父母自幼的辛勞撫養,在當時的環境雖不能豐衣,但尚能足食。且在作者年輕懵懂無知的時期,其父母親仍能一直適時給予正確的指引與協助。在作者父母親無法自理生活的老年階段,作者放棄了外出工作的機會,在衣食無慮的情況下,改在家裡做小生意,陪伴父母親過度晚年的生活。
片名:人生地圖(20mins)
王伯伯是我社大油畫班的同學,也是年紀最大的同學(84歲),同時也是最認真的同學
王伯伯有糖尿病,所以他每次上課都要提前離開半小時去打胰島素,有一陣子,王伯伯沒來上課,同學都在詢問,後來得知,王伯伯在下課途中血糖低暈倒在路邊,送去住院,後來王伯伯出院又繼續堅持來上課,讓我們這些偶爾會偷懶翹課的同學慚愧不已。
偶然機會下得知到王伯伯是退伍軍人,曾經經歷過參加過抗日戰爭(廣東)、國共內戰徐蚌會戰(南京)、撤退至越南(金蘭島)成為留越國軍、返台之後駐守過(金門)。
我們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對於王伯伯參加過戰爭,離鄉背井,輾轉半個中國及越南後來臺結婚生子定居的生活經歷很感興趣,王伯伯這一代的歷史過往,心路歷程,人生經歷是我們所無法經歷無法體會的,所以想通過拍攝王伯伯的生活以及訪談,更全面的了解過去的那段歷史,以及他們那代人的生活經歷,他的人生地圖。
工作團隊:陳麗
北京人
嫁來台灣近10年
熱愛攝影畫畫及電腦相關,宅女一枚
現擔任嘉義社大助理
主要工作內容為課程活動攝影、影片記錄剪輯
有幸參加了此次「榮光眷影」動態影像教學課程,並且幸運的遇到吳平海老師及蔡順仁老師兩位認真負責的好老師,如果說之前的工作只是把拍好的影片簡單剪輯出來,那這次則是通過課程深入了解紀錄片的概念及拍攝剪輯專業技巧,并試著拍攝剪輯出一部自己的作品。同時在拍攝過程中,也有幸通過王伯伯的口述更全面的了解過去的那段歷史。
片名:伴
劉世伯,在世代經商的家族中,受到蔣介石「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本著一腔熱血,進入軍校就讀,由於後期戰爭失利,跟著部隊來到台灣,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陳素華女士。
陳素華,是家中的獨生女,由於在公家機關工作,而與身為軍人的劉伯伯有了接觸。在那個年代,社會上對外省人普遍是陌生與排斥的。當初她與她的家人都對劉伯伯的追求感到相當困擾。在劉伯伯楔而不捨的追求下,兩人終於結為連理,在經歷了無數飽嚐酸甜苦辣的日子後,五十多年過去了…
工作團隊:林岳宏
1982年生
崑山科技大學 視訊傳播設計系畢業
曾經參與97及98年嘉義地區社區營造影像拍攝製作
現為嘉義社大影像專員
雖說讀的是傳播,喜歡的卻是畫圖,在到社大之前完全沒想過自己還會再重新拿起攝影機,做影像紀錄的工作。在紀錄片這塊領域,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片名:從老眷村到新社區
老眷村的過去:以眷村老照片與影像片段配以口白帶出-作者心中的回憶。
外省台灣人第二代的使命:從陳小鯨理事長與其所愛的社區「經國新城」以及長輩們的訪談情形。分享眷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理想。
經驗的傳承:眷村美食教學與經驗傳承的表現。陳敏蓉女士的經驗分享。
社區環境美化與清潔工作的展現:志工間彼此互動的情形。
社區內「活泉之家」的介紹:這是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所提供的托老照顧。每週一至五派有專人來為長輩們量血壓、做體視能檢查、和長輩們談心。從長輩們活動的方式和訪談中來瞭解年長者托顧的情形。
社區活動的展現:母親節慶祝活動的實況與互動情形。「經國新城」在陳小鯨理事長率領「嘉義市新新馨社區關懷營造會」所陳現出的成果。生活空間的介紹:(主體建設、環境與空間)
工作團隊:李天祥
民國47年生,原籍四川省井研縣人。為外省台灣人的第二代,現居嘉義市「經國新城」,因愛好攝影而得緣參加了「國防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資助的「榮光眷影」動態影像教學課程,並有幸在嘉義市社區大學吳平海老師及蔡順仁老師等的指導之下完成本件之處女作。在紀錄片中之每一個影像都是作者生活周遭真實的體現;祈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因個人小小的付出,而有更多的人瞭解在眷村改建之後這批「新住民」的文化和創新發展的現況。進而促進省籍的融合。
片名:榮眷人生
在早期中國大陸各地區均有其具特色之傳統精神, 本着其精神得以生存並弘揚光大。
本記錄片在敘述一位廣西遊子, 其貫徹八桂精神(親愛. 精誠. 剛直. 勇敢. 苦幹. 寶幹. 團結. 合作)的事蹟. 以人物訪談方式架構出整個影片. 並以其人其事來敘述八桂精神的精髓.
呂桂芬先生生於1934年廣西省陸川縣人,在年幼即有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 十四歲投身軍旅來臺. 本着廣西八桂精神, 以親愛. 精誠. 剛直. 勇敢. 苦幹. 寶幹. 團結. 合作為八桂子弟的永續使命(志業). 在軍旅生涯有輝煌的事蹟, 先生忠勤練達, 擇善固執, 誠實寬厚, 樂善好施, 畢生獻身國家, 致力救國大業, 以此視為一生使命.及至退役後對社區的改造, 貢献良多. 並在同鄉會任理事長,對同袍的急難救助不遺餘力. 各項捐助及關懷, 在各報刊雜誌上均可見證. 真是當今社會的典範. 因此想借此機會, 將呂先生的生平事蹟逐一記錄, 以示後人
工作團隊:王慶同
身為台灣這個多元化社會的一份子, 體認台灣這一小島,集中華多數民族於一地, 充滿各地文化, 有鑒於各地優良文化應予保存, 並發揚光大, 以期族群和協.,社會安定. 因此想藉榮光眷影課程學習記錄片的機會, 把大陸地區原有傳統精神, 用鏡頭將他們的真實面呈現. 初學攝影內容未至完美, 敬請方家先進不吝教誨指正.
片名:遷就
位在台中縣大雅鄉的忠義新村是現今少數僅存的活生生眷村,現在改為忠義社區。不可避免的是──他們也面臨到了要被拆遷的問題,與其他眷村不同的是──忠義新村並不是一個單一且容易辨別的眷村,在這村子裡的人來自各軍種,各兵科。這樣子錯綜複雜的形成原因造就了忠義村千千萬萬的傳奇故事。但卻因為政策的關係,使得這樣如此有人情味的村落就要這樣被社會的現實給擊垮了。這拆遷的不只是外在形體的拆除,甚而是更深層的──是一種已經根生蒂固的感情面臨破壞。
工作團隊:陳玟潔、張明右、莊于德、蔡恩霖、方憶芝、林潮勇
片名:忠義喬丹
人一生中能夠因為自己所執著的東西而感到歡愉。無論所執著的是較為世俗的收入還是心靈深層的涵養。而忠義村的張品三伯伯他一生中只為籃球與書法執著,尤其前者更是他依賴了八十幾年,他曾經因為籃球發光發熱,現在他也因為籃球而成為孩童口中的”籃球爺爺”,到底是什麼樣的造化讓他這一輩子都是跟籃球形影不離?而這份對籃球的執著又是帶給他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工作團隊:莊于德
台南區影片資訊
片名:何處不相逢
他,一九五0年大陸「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在一九五四年成了「反共義士」來到台灣。一九八八帶著所有財物決心回大陸老家定居,一九九0一無所有回到台灣。
她,出生於重慶。嚮往台灣的生活,一九九六年嫁給台灣人來到台灣,在2001年離婚後的第一天兩人相遇,立刻決定結婚並在台灣共渡晚年。
近年,兩人為了就醫方便,搬到榮民醫院附近租屋居住;日常生活的開始是到醫院提開水回家,吃過飯,在家附近散步、聊天、到醫院乘涼休息、回家
工作團隊:莊銘悅
莊銘悅一九六0年二月四日出生,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畢業。沒有偉大的志向,對自己要求不高,只要能把小事做好就覺得可以了。
片名:我的婆婆
婆媳間總有一些不知該如何表達想法、情感,總會認為“那是妳(你)老一輩的想法”,藉由拍攝過程自然流露的聲、影、表情,讓第二代的我們,能深刻體會時空背景下的她(他)們的足跡、情感及想法。
透過鏡頭述說當時的時空與人、事、物,從北京南苑機場邊的家,上山下海來到台灣的過程, 了解眷村的狀況及患難中所產生的交集與互動,經過漫長生活磨合,在地的老年生活。展現眷村媽媽辛苦持家的生活層面,平凡生活故事與過程,展現不平凡的生活智慧。
工作團隊:劉國珠
作者劉國珠,民國47年生。民國77年結婚,外子是眷村第二代。婚後相夫教子,偶然機會考上台南師範學院夜間部,民國85年畢業於台南師範學院幼教系夜間部。
曾長期以v8紀錄生活周遭音像,未來將持續紀錄眷村生活與自己家庭。
片名: 舊村新城
舊眷村一座座消失,高聳的大樓一座座面面相對。水泥叢林中是否仍存在著舊有情懷?於是興起記錄的念頭。
透過討論發揮團隊力量、分工,短短的兩個月中訪問、討論、剪接、珍惜眷村拆遷在眼前一幕幕流逝的機會,迅速的留下珍貴的劃面。試圖瞭解整個過程,及其中的衝突與期待。
眷村的名詞即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寓大廈,外在的空間改變了,內在的心理是否跟著淌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公共空間變大而改變,所以,經歷拆需要勇氣、經歷遷需要智慧與包容。
透過鏡頭忠實記錄,影劇三村拆遷的過程,以及居民的疑問與衝突。居民對舊村不捨的情感、對新大樓的疑慮、適應。生活型態改變雖只隔一條馬路,卻是兩種不同的世界熟悉的已經消失,新大樓需要重新熟悉。
工作團隊:劉國珠 企劃:王俐華、金冠宏、謝其良、劉國珠、莊銘悅